文章出自: 责任编辑: 作者:未知 访问量:0次 发表时间:2020-06-10 20:43:00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实施一个多月,今天你垃圾分类了吗?
北京经开区内的垃圾分类热潮,可是一浪高过一浪,人们大开脑洞,创造各种“小发明”,更好地辅助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物业发明厨余垃圾“破袋器”。
不用动手撕袋,只需将垃圾袋靠近垃圾桶内侧的“爪子”上下刮几下,就能轻松破开袋子将剩饭剩菜等抖落进厨余垃圾桶,然后将破损的垃圾空袋投入旁边的其他垃圾桶内,轻松完成分类投放。这是出现在荣华街道商务楼宇林肯公园B区的场景,固定在厨余垃圾桶边上的“爪子”,是物业最近发明的一件厨余垃圾破袋“神器”。
今年5月1日,小区正式迈入生活垃圾精细化源头分类时代,管家部经理李秀成肩负起园区垃圾分类的统筹及日常监督工作。在日常巡视中他发现,由于一些业主在投放厨余垃圾时将袋子一起放入桶内,园区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需破袋进行二次分拣,以确保每日厨余垃圾投放的纯净度。“那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辅助破袋呢?”从那时起,自制破袋器的想法开始在他脑子里酝酿,他找来纸笔干起细活儿——为工具画图纸。
接下来,就是找工程部的师傅寻找废弃边角料帮忙重新组合、改造、制作。几天后,一个形状酷似放大版“鸡爪”的破袋器诞生,但坏消息是,经过测试,大家发现这款工具存在安全隐患。不过,大家的积极性并未受到影响,而是从中吸取经验,在第一代工具基础上进行调整、改造。在大家的努力下,5月底,第二代“破袋器”再次亮相。“这次我们一共做了三个,安装小区设置的3个厨余垃圾投放点,这样一来不管是我们的工作人员还是业主就都可以避免直接与厨余垃圾接触了。”李秀成介绍,改良后的破袋器安全系数更高,更方便业主使用,反响良好。如今,在大家的努力和这款破袋器的辅助下,小区厨余垃圾出桶量已从最初的每天1桶上升为现在的4、5桶,改善效果显著。
最近,家住博兴街道亦城茗苑社区的居民们再也不用为家里积攒的粉、绿票意外丢失而担心,这是因为社区服务站推出的微信小程序线上打卡方式,帮大家陆续告别了通过积攒纸质小票参与社区垃圾分类的时代。
粉、绿小票是博兴街道为调动辖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积极性,养成垃圾源头分类生活好习惯推出的一项举措,相当于垃圾分类的的一张“合格小票”,居民只要按要求参与就能获取,积攒后可参与到社区每季度的礼品换购。但这也带来一些新问题。原来,由于兑换小票为纸质,在居民手里积攒一段时间后小票回收时已不再平整如初,无法重复使用。这就意味着,社工们每过一段时间都要重新制作一批。“这样不仅浪费时间和人力,更重要的是也造成纸张资源的浪费。”社工董思念指着办公桌下小票回收箱说。
为破解这一问题,思维活跃的他借助此前利用大数据统计居民信息的战“疫”经验,开始在网上搜寻合适的打卡工具,结合社区情况设定版块,试着用信息化手段推动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向线上发展。为保证小程序打卡模式的便民性,董思念在初期还找了一些居民当“体验官”,收集意见。经过几天的测试,6月2日,这款线上程序正式通过社区公众微信号与居民们见面。办公室里,负责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的社工刘清晨操作手机为记者进行了演示:“使用时,居民需首先给自家分类好的垃圾拍照,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扫描我们给的二维码就能进入小程序打卡界面,再根据提示勾选投放垃圾类型、上传分类照片,填写房间号及手机号,最后点击提交,就能轻松参与社区每天两次的垃圾分类有效打卡。”
这种方式不仅给居民和社工们提供了便利,使社区垃圾分类奖励小票实现“无纸化”,促进了源头减量,也让社区的垃圾分类管理更加精细化。“作为管理员,我们可以在后台对居民每日分类情况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必要时一键捞取并形成报表,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调整工作方法。”刘清晨介绍,截至目前,已有500多位居民参与小程序线上晒照,累计打卡次数达2000多次。接下来,服务站将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并在每日活跃度上下功夫。发酵神器助厨余垃圾不出家门
家住荣华街道辖区的居民都知道,去年开始,街道采取“互联网+垃圾分类”的方式,为居民们配备了带有二维码的小绿桶,促进厨余垃圾的源头分类。在辖区一栋洋房小区的厨余垃圾出桶量并未增多,这其中的奥秘藏在居民们家中的厨余垃圾桶和一种名为波卡西的东西中,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实现了厨余垃圾的“自产自消”,“肥水不流外人田”。薛乔是退休多年的老党员,也是小区应用波卡西技术处理厨余垃圾活动的发起人之一。在一次公益授课中,老薛了解到日本普遍使用的一种叫波卡西的EM产品,可以通过配比制作让厨余垃圾变废为宝。热心环保又爱琢磨的老薛开始了鼓捣新尝试,组织小区居民团购厨余垃圾发酵桶,并将制成品继续分装提供给邻居们。
薛乔介绍,波卡西的制作并不复杂,在8-9公斤的水中加入100毫升EM原露及100克红糖,搅拌以后倒入25公斤米糠粉当中,充分搅拌均匀,装在密闭的容器里适当压实,在不低于20°C的气温条件下,经过15-20天的厌氧发酵即可。此外,还需要用到一个厨余垃圾发酵堆肥桶。记者在薛乔家的院子里看到,这个堆肥桶与普通的分类垃圾桶大小相近,不同之处在于垃圾桶下端有个水龙头和内部构造。打开垃圾桶可以看到,在内部靠近底部的位置有一块多孔的活动隔板,把桶的内部隔成上下两部分,用于对发酵处理的厨余垃圾分类固体肥和液体肥两部分。“产生的液体肥稀释300倍以上可浇灌植物根部,固体肥可以直接挖沟埋到花园里。”老薛笑着说。
而这些有机肥也给老薛和爱人带去了意想不到的惊喜。通过用这种肥料,老薛家的瓜果豆角长势旺盛,去年即使到了秋意渐浓的10月,他家小院儿里种的德国鸢尾、玉簪花、马蔺草等长势旺盛,一片生机勃勃。在老薛老两口的推动下,小区邻居们也纷纷积极参与其中。截至目前,一栋洋房小区共有近百户居民采取这种方式实现了自家厨余垃圾的“自产自消”,形成“垃圾不出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局面,约占常住总户数的1/6。一些邻居还将其作为伴手礼赠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让这种技术像蒲公英一样在更多地方落地扎根。
19945684949
shwatchhouse@163.com
上海市金山区干林路 2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