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热线:

岗亭

当前位置:岗亭新闻 > 岗亭资讯 > 走进上海垃圾房垃圾分类背后的那些人和事

走进上海垃圾房垃圾分类背后的那些人和事

文章出自: 责任编辑: 作者:未知 访问量:0 发表时间:2020-07-07 10:07:00

走进上海垃圾房垃圾分类背后的那些人和事

去年7月1日起,上海正式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一年过去,申城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居民家里的垃圾桶多了,垃圾箱房变整洁了,志愿者的活儿减少了,定时清运更高效了,末端处理能力也提高了......
这些成绩的背后他们究竟做了哪些努力?

上海立法实行垃圾分类一年间,全市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5万个,每天分出的可回收物量已接近7000吨,是2018年底的7倍多。

从2018年开始,上海城投环境资源分公司在嘉定和徐汇两区陆续布设了1100多个回收服务点位。报纸1.4元一公斤,饮料瓶1.2元一公斤,易拉罐5元一公斤。这些点位除了回收传统高价值的可回收物外,更是做好了低价值可回收物的托底工作。

除了大众印象中值钱的硬板纸、书本、易拉罐、矿泉水瓶外,到底还有哪些东西能够被回收?塑料饭盒、外卖包装袋、一次性牙刷......这些在传统废品市场上没有变卖价值的塑料,在90后回收员曹阳看来,却都是宝。

日用的洗发水、沐浴露、洗衣液瓶子是HDPE材质,在粉碎造粒之后能再次吹制成彩壶容器。而泡沫塑料在粉碎后可以制成塑料相框。酸奶、牛奶瓶等利乐包装可以压合成为垃圾桶,快餐盒、吸管、牙刷等PET材料可以拉丝,织成衣服和环保袋。一袋废塑料,2公斤,可以卖得了6毛钱。

尽管回收价格不高,却也促进着周边的居民从干垃圾中尽量多地分出可回收物。此外,为了提高居民对低价值可回收物分类和回收的知晓率、参与度,上海城投环境还与徐汇各街道打造出了一批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的回收空间。

上海城投环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徐哲希望通过打造洁净、有格调、规模化的回收空间来颠覆大部分人对于回收行业骑黄鱼车、摇铃铛的形象。这样“高大洋”的工作环境和环保理念不但吸引着居民,更吸引了一批像曹阳这样,懂英语,懂服务,懂环保的90后大学生,加入回收队伍。曹阳介绍,团队里已经吸收到了1998年的新毕业大学生。大家都十分看好回收行业的未来。

身穿青春的蓝色背带裤,提供上门回收服务,说话热情耐心,收废品不压秤,这让90后的曹阳所在的回收站点人气不错,每天能够收到可回收物300公斤。润物细无声的宣传也在影响着周边居民的观念——卖废品不仅是勤俭持家,更是一种公益行动。

嘉定、徐汇各个点位的可回收物最终被运送到后方巨大的分拣厂。通过机器和人工的分拣,可回收物被分成12个品类,压缩打包后继续送往下游企业,用于生产再生品。同一种品类量越大,就越容易被下游企业所接收,被加工成再生品的可能性就越大。

目前,上海可回收物回收主体一共有64家企业,各种回收创新模式正在各个社区积极入驻,确保低价值可回收物出路稳定,实现全覆盖回收、全品种利用、全口径统计。而这些努力也在鼓励着上海市民和企业主动做好垃圾源头减量,过绿色环保的生活。

垃圾分类房

上海阿姨:垃圾分类做得好

“我们小区房价都变高了”

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对于正处于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关键期”的上海来说,可以说是一场大考。防疫工作占据了社区志愿者的大部分时间。一段时间以来,他们忙着测体温、口罩预约登记、联系外地返沪人员,没有太多余力像以往那样始终督促帮助居民垃圾分类。加之快递、外卖变多,大家好不容易养成的分类好习惯,会不会因为疫情打折扣?垃圾分类究竟有没有从被动执行,真正转化为主动习惯?

3月份,不放心的志愿者们穿上了防护病毒用的一次性雨披,从顶楼开始一层一层实地去看。连续一周,少有居民留垃圾在楼道,不安的心终于放下。

对于这样的情况,安源的居民们却并不觉得意外。几年下来,他们早已经从垃圾分类的旁观者,变成了志愿者,更有居民成为了小区环境的捍卫者。安源小区如今已经摆脱了错时垃圾桶,定时定点倒垃圾成为主流。“如果你不分垃圾,我们居民就要请物业和业主劝退,我们安源小区不接受你”,戴锦萍说。

疫情中继续保持良好分类习惯的小区并不止安源一家。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在今年4月对部分居住区进行了摸底,发现69%的居住区保持了较好的分类习惯,达到了今年优秀达标的要求(评分90分以上)。

那么,这样的分类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呢?以安源小区为例,小区其实从2016年就开始试行垃圾分类,但最初,分类效果并不理想。自觉主动分类的居民只占15%。更多的,是靠两名保洁员徒手分类。反对撤桶、反对定时定点、反对被检查垃圾内容,该吵的架一次没有少。

为了让《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在2019年7月1日能够顺利落地,从2018年开始,上海各区逐步开始撤桶并点,引导居民定时定点倒垃圾。作为街道重点推进的安源小区,更是组建了14人的爷叔阿姨志愿者队伍。志愿者们凭着一腔热血,每天8小时,一年365天,过节过年,刮风下雨都值守在垃圾箱房前。402户,1000多位居民,大家的倒垃圾习惯逐步改变。

采访中,保洁员王叔楼取出了从2017年至今的箱房台账。从一天四桶湿垃圾逐渐增加到一天九桶,干垃圾从十七八桶降低到十二桶,一天一记的数字,记录了过程的不易。

因地制宜,方便于民,让民众更易于接受,成了2018-2019年间,全市垃圾分类工作实效推进的关键。在五里桥街道龙华社区,垃圾箱房通过安装干湿分离器,使得湿垃圾投放方便卫生,还能提高精准度。

松江、闵行、宝山等区向居民推出特制湿垃圾袋,一拉一提不沾手,轻轻松松就能破袋倒出湿垃圾。

青浦佳兆业小区安装红外感应装置,向散发着异味的湿垃圾桶喷洒除臭剂,增加居民好感度。

于是,箱房的气味清淡了,破袋不会脏手了,居民在点位上破袋分垃圾的意愿自然也就增强。青浦福兆居民区筹备组党支部书记付洪刚觉得,这是自然而然的道理。

今年6月份,全市生活垃圾清运总量96.86万余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四分类垃圾实现“三增一减”目标:可回收物回收量6813.7吨/日、增长71.1%,有害垃圾分出量3.3吨/日、增长11.2倍,湿垃圾分出量9632.1吨/日、增长38.5%,干垃圾处置量15518.2吨/日、下降19.8%。

常住人口超过2400万,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在3万吨左右,对于上海这座超大城市来说,垃圾分类没有人人参与、全民行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安源小区,是全上海垃圾分类实效推进和习惯养成的一个缩影。摆脱外力监督,如今,主动分类,共建、共治、共享在上海已深入人心。

在火车站架两小时摄像机

垃圾分类究竟做得怎样?

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每天有数十万的城际客流。那么上海海陆空交通枢纽的垃圾分类做得怎么样?

交通枢纽的垃圾分类

上海火车站,这里每天流经一百多辆列车,接送数以万计的旅客,人员繁杂,垃圾产生量大。

“你了解上海的垃圾分类政策吗?”询问几位站内的旅客,从回答的情况看来,大部分年轻人表示“了解”,可年纪大一点的,都表示“不太了解”。

尽管旅客们垃圾分类不到位,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环卫工人来清理垃圾桶,并将垃圾进行分类,做好兜底工作。

在虹桥机场、上海长途汽车客运总站等交通枢纽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分类垃圾桶的设置都已经到位,宣传标语也随处可见,但在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旅客能做到正确分类垃圾,但扔错的人还是不少。

看来在人流量较大的交通枢纽,垃圾分类还有一段路要走。

旅客在分类垃圾箱前

坚持宣传教育 期待全国联动

“毕竟受到其它城市还没有开展垃圾分类这项工作的影响,所以在海陆空交通枢纽内还是仍有待加强。对于这块,一方面我们的宣传氛围不放松,其次也会尝试和三大运营商合作,在外地来沪人员的手机,到沪之后,向他们发送垃圾分类的公益提示短信,加强他们对垃圾分类的意识。”上海市废弃物管理处副处长姚刚这样说道。

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每天数十万的城际客流,如何让外来人员同样配合做好垃圾分类,是摆在上海面前的一道难题。未来,我们相信相关部门会继续加强宣传工作,也期待全国上下能够合作联动,共同推进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迎2.0时代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一年间,我们看到了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巩固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实效,不能只靠志愿者和居民自觉,城市监管体系和行政手段也不可或缺。它们为垃圾分类,提供了执法、管理上的保障。而智能科技的加入,更是将垃圾分类,带往2.0时代。

以查促改,垃圾分类有实效

“你好,我们是城管执法总队,今天对你们的生活垃圾进行检查。”上海城管执法局执法总队分队长秦列熟练地拿出自己的工作证件,向商家展示。像这样的检查工作,他几乎每天都在进行。“一般是上午查五家,下午查五家。”

在长宁区一家酒店,执法人员发现了垃圾混扔现象,立即提出整改需求。据秦列介绍,垃圾混扔,是在整治行动中发现最多的问题,这其中,又以酒店、餐饮等行业占比较高。“一般情况下,我们是宣传教育为主,执法为辅。如果不听劝阻,会开出整改单,要求立即整改。”

城管人员检查

7月2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一年来,上海推进垃圾分类减量工作进展成效和下一步工作重点。

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严永康介绍,2019年,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先后制定、下发了多个文件,聚焦“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四个环节,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一年来,全市共出动城管执法人员32.8万余人次,开展执法检查15.2万余次,共检查投放环节居住小区、大型商场、小店小铺、高等院校、医疗机构、旅游景点、交通枢纽等各类单位29.9万余家次,检查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环节单位2969家次,共检查大型中转和末端处置企业306家次,检查个人97097人次。共教育劝阻相对人59856起,责令当事人整改38739起,其中责令单位整改29425起,责令个人整改9314起。

黑科技不断推出 垃圾分类融入“一网统管”

“这里就是今天上报的案件,已经有108个案件,这里是对各个案件的全过程情况的展示。”在长宁区华阳街道综管中心,副主任戴一卿表示,今年5月,长宁区华阳街道和上海数据交易中心合作,将生活垃圾分类纳入“一网统管”体系。如今,在街道网格中心的大屏上,辖区内98个小区,109个垃圾箱房的垃圾分类情况一目了然。除此之外,借助于“一网统管”系统,垃圾分类问题的处置效率也大大提高。

华阳街道“一网统管”指挥中心

“我们做过一个统计,以前一个简单的居民区发现案件到上报网格中心再进行派单到我们城管,这整个的流程要36小时,但现在手机端、PC端和大屏端打通以后,整个从发现到立案的时间只需要10分钟。”华阳街道党工委书记陈颖表示,除效率提升之外,管理信息全程留痕,监督可及时追溯。通过将垃圾分类发现、处置的各环节、各步骤进行全流程在线记录、呈现,将发现处置成效纳入个人工作绩效,实现监督可追溯、可追责。

如果说,过去一年居民、志愿者、居民区干部风里来雨里去,用辛苦指数换来了千家万户垃圾分类的实效指数。那么接下来让“数据跑路”替代“群众跑腿”智能科技,正帮助垃圾分类建立起新的长效机制。

关键字: 垃圾分类房 小区垃圾房 生活垃圾房


上一篇:沣东垃圾房举行资源循环“绿色风尚行”活动
下一篇:垃圾分类 爱护环境卫生垃圾房从点滴做起
QQ咨询 商桥咨询